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东西,现在,几乎每一个成年人每天都会接触互联网,互联网发展迅速。教育+互联网也使人产生了众多美好的遐想。那么作为互联网人应该怎样做教育,作为教育人应该怎样使用互联网,这需要认真思考。
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互联网﹢”行动计划以后,“互联网﹢教育”也迅速成了热门话题。但是尽管上头的风吹得很紧,部分教育机构和学校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,但从大面上来说,仍然没有显出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壮景,给人的感觉还是“鱼不动,水不跳”。之所以如此,主要原因还是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不高。“互联网﹢教育”到底是什么?多数都不懂,不懂就不会有热情。既然是“互联网﹢”,那就是“互联网”的事,让它来“﹢”好了,什么时候“﹢”,“﹢”什么,怎么“﹢”,都是互联网行业的职责,教育只要等着被“﹢”就行。再说,教育如果真被互联网给“﹢”了,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。教师能否适应?甚至教师还需要不需要?这都是个问题。看看互联网金融、电子商务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该有多大,就不能不令人担忧。这就是“互联网﹢教育”让人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式。因此,笔者主张把“互联网﹢教育”的提法换成“教育﹢互联网”。
站在互联网产业全局的角度讲,“互联网﹢”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提法,但从教育行业来说,倒过来提应该更符合实际,也更科学。如果从“教育﹢互联网”的角度来思考和布局,至少有两大好处:一是增强了教育的主动性。“教育﹢互联网”,是教育需要互联网,是教育自身的事,教育应该主动去“﹢”,“﹢”什么?就是“﹢互联网”。即使不懂互联网技术,也要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。这是一种责任,必须作为,不能被动等待。二是保障了教育的主体地位。“教育﹢互联网”,显然教育处于支配位置,互联网处于从属位置。也就是说,教育“﹢”的不过就是一种工具、一种技术,不可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。“教育﹢互联网”的目的就是改进教育手段,提高教育效率,优化教育过程,提升教育质量。互联网教育绝对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式学习,更不可能代替师生互动式学习。教育不仅是教书,更要育人。育人的事业只能是人的事业,而不可能是技术工具的事业。这样也就给校长和教师吃了定心丸,避免产生“狼来了”的忧虑。